5.17.2014

”若沒想清個人方向,即使移民亦一樣苦悶。“









昨日看到這篇報導,關於working holiday後不能適應香港生活的問題。

連結:工作假期增閱歷 80後難適應

去working holiday的,通常可分為兩類人:
1. 年輕、在香港做的工作不屬專業
2. 很早便投身社會工作,在職場上打滾了十年八載,趁三十歲的限期前在外國闖一下


很多朋友屬第一類,所以有回港後不能適應的情況。因為以往做的工作不屬專業、經驗亦不多,回港後想找一份薪水稍好的工作會有困難;而且生活節奏及水平遠不及澳洲好......總之會迷失,不知出路在何處。
香港人本來已經很迷失,嘗過天堂後更悽慘,要回地獄裡去。我也曾經有過這階段,幸運地由於性格使然,一直偏向忠於自己多於自欺欺人,故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。

第一年很響往澳洲寫意的生活,希望能長久待在這國家;但第二年已經沒那麼響往,因為沒了當初的新鮮感、已生活在這地方......基於人性都喜歡新鮮,“熱戀期”總有過去的一日,去到中段的時候已經有點納悶。再正確一點的說,應該是"人"的問題------第一年的好友都各散東西,新的朋友又有點隔膜,感覺像獨自一人穿州過省在拼生活而非遊歷;更重要的是,你只是個過客而非落地生根的人,沒有一個固定的家、親人朋友及職業;相比起來感覺跟第一年截然不同。


 很認同那篇文章末段的一句:
“若沒想清個人方向,即使移民亦一樣苦悶。”

近年很多人談論移居外國的可能性,之前我也常在想這問題,很慶幸去年有一個(極之濕9)工作機會給我一嘗這種偽移民的生活------雖然地點不在外國,而是國內,上海。

上海那份"濕9"工作有多"濕9"暫且不談(稍後再發文分析一下),但這半年的體驗令我明白到一件事:原來寂寞是這樣,移民亦不一定如想像中美好。(難怪男人喜歡在內地包二奶........)人在異鄉,文化差異引致工作上的壓力、朋友不多、回家後獨對四面牆,就算在上海可以過著澳洲般"食好著好住好"的享受式生活(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奢華),心裡其實都不太享受。
亦因此認識了一群同樣定居上海的香港朋友,大家必定定時定候相聚,為的無非是“同聲同氣”,及吃廣東菜平衡一下。(現在終於明白菲傭的鄉愁,及世界上離鄉別井去打工的人之苦....原來香港人真的很幸福。)

可以想像,一個人在外國生活的話是啥模樣。除非建立了自己的家庭,或認識一些談得來的朋友,或有個人的愛好非在外國伸展不可;否則只會像很多中年人一樣,移民後受不了單調的生活回流或定時返港"旅遊"。現在反覺得在香港工作原來不算最差----至少跟同事溝通得來、有家人朋友、生活機能方便.....(當然,這不等於我最喜歡的生活方式。)


正因為香港不流行gap year,所以更需透過working holiday先認清自己,再努力去為目標打拼 。而非一步登天,沒付出但想立即得到想要的生活。有了要求卻沒行動力,又怎會成真?
台灣的朋友會先回台灣待個一兩年,再用學生簽證回澳洲(因兩地薪水差太大);韓國的會返回韓國,繼續找好工作,回到競爭的生活;日本的繼續省吃儉用,環遊世界.........總之大家都會十分不情願地先回自己的國家,再整裝出發;反之有些香港朋友,就算願意花一大筆錢選擇繼續在澳洲讀書,為的只是逃避回港,而非自己的興趣。因此當仍中仍然有迷惘、不愉快及home sick的情況。(記憶中有港人working holiday後找到人生的方向,繼而不顧一切想辦法、找工作再定居德國。)

有時長期定居某地方,未必適合過慣了超級方便+選擇多生活的香港人;反而定時回港再出走,更合我們這群被寵壞了的“麻9煩”港人口味。


迷失不是問題,人生那麼多事情不一定有清晰的答案;重點在於你的行動力和決心到底有多強。沒有地獄(天堂),又怎會有天堂(地獄)? 

連結: 英媒:放自己一年Gap Year假期,以求「不同化」?

沒有留言: